市內資訊

用熱血譜寫民族復興序曲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57:13 來源:vvv-eee-multi-tld-no-pending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

  黃花崗的碧血,保路運動的風潮,武昌首義的成功……在風云激蕩的辛亥革命年代,孫中山領導中華民族優(yōu)秀兒女,為了振興中華進行了17年艱苦卓絕的斗爭,終于推翻了統(tǒng)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。
  穿越時空的隧道,回憶百年前的往事,辛亥革命志士后裔眼中常噙滿淚水——他們的先輩,有的用生命鮮血捍衛(wèi)共和,有的用頑強意志與封建勢力抗爭,有的為支持革命傾家蕩產。
  百年長河,彈指一揮間。辛亥革命精神,像一?;鸱N,播撒在中華大地,點亮了中國走向民族復興長路的開端。

萬死不辭——為有犧牲多壯志
  1912年1月26日深夜,北京西四北紅羅廠,清朝頑固派首領良弼家宅門口響起了猛烈的爆炸聲。23歲的京、津同盟會軍事部長彭家珍只身深入虎穴,用土制炸彈將良弼炸死,自己則英勇捐軀。
“祖父是一個能文能武的智者,對革命事業(yè)無限忠誠,不惜為共和捐軀。”彭家珍之孫彭剛說。
那是一個慷慨赴死的年代。爆炸行動前,彭家珍寫好絕命書,連同賬簿和現(xiàn)洋200元裝入皮包內,交給同志。
“共和成,雖死亦榮;共和不成,雖生亦辱。與其生受辱,不如死得榮。”這是彭家珍留給同志們的生命絕唱。
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。在爆炸行動17天后,中國最后一位皇帝宣統(tǒng)退位,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終結。孫中山稱贊彭家珍為“我老彭收功彈丸”,并授予“陸軍大將軍”榮銜。
  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?lián)Q新天。面對山河破碎,國勢危亟,多少忠烈義士像彭家珍一樣,胸懷大志,不畏艱險,一心為爭取革命的勝利而慷慨獻身。
  書生作戰(zhàn),鐵血成軍。被孫中山稱為“一支筆勝十萬師”的范鴻仙不僅是《民立報》等刊物的主筆,還是光復南京時的首要功臣之一。
  現(xiàn)如今,范鴻仙的曾孫范牧者提及往事依然熱血沸騰。1914年,范鴻仙受孫中山之命,從日本返回上海發(fā)動反袁斗爭,可惜消息泄露,袁世凱懸賞6萬大洋要其性命。有同志勸他暫時到外地避避風頭,而范鴻仙面對死的威脅毫不畏懼,繼續(xù)在上海進行起義準備工作。
  9月20日凌晨4時,4名刺客在叛徒策應下逾墻破窗而入,正在機關部伏案起草起義方案的范鴻仙被連刺7刀,并遭槍擊,當即殞命。
  “可惜他32歲就遇難,奮不顧身革命多年卻沒能看到勝利的一天。”范牧者遺憾地說。
  在范牧者眼中,太爺?shù)母锩駟渭兌鵁崃?。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,太爺回鄉(xiāng)組織鐵血軍。太爺在誓師大會上的鼓動發(fā)言得到士兵們山呼海嘯般的回應。
  “能讓幾千人一呼百應,就是因為有共同的信念。為了這個信念,革命者們萬死不辭。”范牧者說。

百折不撓——錚錚鐵骨捍共和
  歷史定格在1911年4月27日,警備森嚴的廣州城風聲鶴唳,一場腥風血雨正在醞釀之中……
  下午5時30分,隨著一聲號角,120余名臂纏白巾、腰綁炸藥、手持槍械的敢死隊員,在辛亥革命重要領袖黃興的率領下直撲兩廣總督署,氣壯山河的黃花崗起義爆發(fā)了!
  黃興率隊攻入兩廣總督衙門,沖殺中同清軍短兵相接,一時間槍林彈雨、血肉橫飛……在持續(xù)一晝夜的激戰(zhàn)中多人犧牲,持雙槍左右射擊的黃興,被一顆流彈擊中右手,失去了兩根手指,但他仍繼續(xù)射擊……
  此役,堪稱悲壯。黃興與一百多位勇士慷慨赴死,浴血奮戰(zhàn),與百倍于他們的清軍展開了破釜沉舟式的決斗,幾乎全軍覆沒。
  出師未捷身先死,長使英雄淚滿襟。負傷后的黃興在革命黨秘密機關的掩護下,化裝脫身返回香港。掩住悲痛,他繼續(xù)組織轉移幸存的革命者,并鼓勵大家振作起來,為日后的起義做準備。
  “一個時代總要有一批人去挽救國家的命運,他們的奉獻是值得的!”黃興之孫黃與群如是說。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了,卻點燃了革命的火種。
  在他眼中,與孫中山并稱為“開國二杰”的祖父,文武雙全、篤實無我。
  “論文,他考中過秀才;論武,他學過武術。與軍校學生比槍法,還拿過第一!但是為了革命,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。”黃與群說,出身于地主家庭的黃興變賣了家里所有的良田和祖宅,為革命活動買槍,住所也成了革命活動聚集地,常常會有很多革命者來打地鋪。
  “革命低潮時,窮困潦倒,全家人經常吃不上飯。一次,祖父想去當大衣,從兜里意外掏出一張鈔票,全家大喜!”黃與群說。
  在辛亥革命年代,許多像黃興一樣的革命者,寧愿粉身碎骨、傾家蕩產,也要不屈不撓地為理想奮斗。
  歷史,還將記住這樣一個名字——劉公。他是辛亥首義十八星旗的布置制作者,也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憲法的主持制定人,而起義成功時,他卻拒任都督。
  “祖父出身巨富之家,因有1.3萬余畝田產而被人稱作‘劉百萬’。”劉重喜回憶說,在日本留學時,劉公加入了同盟會,由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。為了支持革命,他出巨資幫助同盟會出版《民報》,宣傳同盟會的革命綱領。
  1906年萍瀏醴起義,他奉孫中山之命回鄂響應,因機密泄露失敗;返回漢口以圖再舉,結果還是失敗。
  1911年10月9日,準備再次起義的劉公與孫武在漢口一租界處房中秘密試驗炸彈時,因操作失誤引起爆炸。租界巡捕聞聲而來,雖然劉公僥幸躲至友人處,但他的妻子和弟弟卻不幸被捕,另有三位烈士遇害。
  從1895年開始,廣州起義、惠州三洲田起義,直到黃花崗起義,10多年間,革命黨人接連10次武裝起義都沒能成功。
. “吾志所向,一往無前,愈挫愈奮,再接再厲”……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并沒有消磨掉革命黨人的頑強斗志,他們前仆后繼,百折不撓,用感天動地的壯舉使共和星火在中華大地呈燎原之勢。
  1911年10月10日,武昌起義爆發(fā)。全國很多省份相繼宣布脫離清朝政府,形成全國規(guī)模的革命大潮。辛亥革命結束了持續(xù)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,中華民族走向現(xiàn)代的大門從此開啟。

千山萬水——萬眾一心慨而慷
  1913年,澳門。每到中午和傍晚,孫中山胞兄孫眉的住所就會響起悠然的鐘聲。這并非為祈禱而鳴,而是在招呼革命志士開飯。
  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失敗后,受孫中山所托,孫眉承擔起了在澳門收容新軍和革命黨人工作,盡管當時孫家已經十分清貧,但孫眉仍然想盡辦法籌錢,幫助這些已為革命付出了所有的志士。
  “那時候家里吃飯是要敲鐘的,每天煮飯都要用幾口大鍋,很多人還得站著吃,但大家的記憶大多只停留在米飯,因為菜很少。” 孫中山曾侄孫孫必勝笑著說。
  “盡管孫眉在夏威夷富甲一方,但他掙到的錢都用于支持弟弟革命,孫家人不僅并沒過上富日子,反而都欠債。”
  孫必勝說,眉公的財富來之不易,但他卻毫不猶豫地一次次支持孫中山,自己破產、兒子輟學也未后悔。
  凡革命史上,無不有華僑二字。檀香山華僑鄧蔭南為支持第一次廣州起義,變賣自己的商店和農場;新加坡華僑富商林受之為支持革命盡獻家財數(shù)十萬,以致其子女傭工為生;越南華僑黃景南雖是以賣豆芽為生,但也毫不猶豫把大半生積蓄都捐給革命……
  曾任孫中山秘書的廣東華僑曹湯三正是他們中的一員。他將自己所有錢財都捐給了革命活動。他的孫女曹允蘭回憶說,自從認識了孫中山,祖母再也沒收過來自丈夫的一分錢。為生活所迫,祖母只好去做些漿洗和縫補的活勉強度日,一做八年!
“原本衣食無憂的生活就因為孫中山畫的一個‘大餅’而徹底毀滅,而爺爺對捐錢一事只字不提,奶奶當時是有怨氣的。但凡爺爺有一點點私心,我們的生活也會大不一樣。”
  曾受孫中山“義節(jié)留芳”橫匾的廣東華僑潘受之之女潘瑞歡現(xiàn)已88歲。她猶記當年父親帶她去新加坡時的情景。“父親指著三幢漂亮的小洋樓說,這就是用他掙的錢蓋起來的,他自豪。更讓他自豪的是把自己所有的辛苦所得捐助國民革命。”
  盡管潘瑞歡從富家小姐變成了窮困農民,住的是破瓦房,最困難時每天只有一頓飯,但她依然為父親自豪!
 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些華僑義無反顧地相信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,為革命慷慨捐餉、英勇就義?這些華僑的后人們也在思索著先人的抉擇。
  曹允蘭認為,祖父這一輩華僑幾乎都是迫于生計而遠渡重洋,國內民不聊生,被“賣豬仔”的苦楚與西方國家的強大、富庶形成鮮明對比,他們最先接受了民主思想的洗禮,所以會傾其所有投入到革命救國行列中。
  孫必勝說:“最大的原因是他們看到中國再不革命,就沒有救了。他們愛國之心與救國之愿尤其強烈。不然憑孫中山再怎么動員,也不會有這么多人愿為革命奉獻一切。”
  在第一次革命宣告失敗后,這些華僑仍然凝聚在孫中山周圍,聯(lián)系各方力量,積極籌劃第二次革命。
  孫中山在其《實業(yè)計劃》一書中對中國發(fā)展工業(yè),興建港口、鐵路、水利、公路,開采能源等做出了詳細的規(guī)劃。受孫中山之托,曹湯三辦起了廣州鋅片廠,潘受之開辦了制藥廠,歸國華僑努力踐行實業(yè)興國的理想。
  巧的是,許多辛亥后人選擇了理工科及實業(yè)的方向。孫必勝是建筑工程師,黃興之孫黃與群是通信工程師、彭家珍之孫彭剛是高速公路工程師、鄧蔭南之孫鄧斯湛是電力工程師。
  鄧斯湛說,沒有想過為什么選擇這條路,但確實辛亥后人中是以做實事者為尚。祖輩國家復興的夢想,就這樣一直流淌在后輩的血液中。(參與采寫記者吳小軍、崔靜、黃浩苑、史競男、張展鵬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

張家界旅游網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