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

出賣陽光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26:03 來源:www.vvv-eee-multi-tld-no-pending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

  我一踏上歐洲的土地,便感受到了一種自然與體面。這種感覺是從人們投來的目光中所判斷出來的,爾后不斷地被事實所證明。
  歐洲人對陽光的理解和對膚體顏色的理解與我們有天壤之別。
  我的孩童時代喜歡游泳,而我家門前的那條便江,為我提供了天然的場所。即便是中午烈日當頂,我也和小伙伴們撲入水中,盡情地嬉耍。在水中浸泡之后,上岸經太陽一曬,整個人立馬便變成了“非洲黑人”,而且只要用指甲在皮膚上一抓,便是一道白痕。黝黑的皮膚,對于一個孩子來說,并不意味著什么,由著天性,仗著水性,讓我與水與陽光總有親密的接觸。
  中學時代,愛上了體育運動,而籃球是生活中的最愛。那自然也躲不了陽光的擁抱。球技益進,人也曬得益黑。青春年少,自然是油光黑亮。每每代表學校及縣代表隊參加比賽時,只有上一場,便有人喊“非洲朋友”,那時的審美觀點還趨向于“健康是美”,所以對黑色還不至于十分鄙視。因而場外的喊叫,也還是比較友好的。但每有女同學在背后嘰嘰喳喳議論時,便猜不透是贊賞還是嘲諷,心中生起一絲絲的疑惑。
  上帝將黑色賜給我之后,生活也一再將這種顏色獎賞給我。中學畢業(yè)之后,命運之神再一次將陽光賜予我。在上山下鄉(xiāng)幾年的知青生活中,艱辛的勞動總是讓我與陽光零距離接觸,如果說我們是“披著霞光,迎著朝陽戰(zhàn)天斗地”,倒不如說是頂著烈日,迎著酷熱賺取可憐的工分。在那些日子里,陽光是最好的伙伴,因為我們可以不頂風冒雨,傲霜斗雪去出工,有太陽的日子,是最好的勞動時間,陽光蒸發(fā)掉我體內的水份,同時也將我改造如同黑人朋友一般,只有那雙眼睛的白珠子和那口白牙齒。勞動之余,當知識青年在一塊窮快樂的時候,我們自然地高喊:亞非拉人民大團結。
  在中國,男人黝黑是向來不被稱道的。民間古諺:一白遮百丑。對白色的禮贊,是無以復加了。如果是女人太黑,自然并不為社會推崇,但偶爾也有“黑珍珠”、“黑牡丹”一說,讓黑膚美女,也找回了一點點自信。
  但在歐洲,對于陽光和黑紅的膚色,是推崇備至的。
  歐洲人每逢節(jié)假日,往往是舉家傾巢而動,他們或海岸沙灘,或鄉(xiāng)村山野,去盡情享受陽光與海水,陽光與山風。除了暴曬之外,他們對于陽光的鐘愛恰恰與我們的國人相反,國人每見陽光,總避之不及(需在烈日下勞動者除外),生怕曬黑了皮膚,而歐洲人則每每喜歡黑紅的膚色,這不獨是僅僅限于健康的因素,還有一個觀念的重要原因。黑色的膚色,在他們看來,是財富的象征,皮膚曬黑了,表明你有錢,你可以到海濱鄉(xiāng)村度假,你有機會更多地接觸陽光。故歐洲人每逢節(jié)假日,喜歡涌向海濱去曬太陽。而那些財富不多,實力不夠的人,也會在家中想方設法,將自己的皮膚弄黑,當假期一過完,同事們聚在一起的時候,都會在一起比誰的膚色更黑,各自炫耀自己在某某海濱的浪漫時光。如果是皮膚不黑,自然證明你的貧困和不能享受陽光,那是會讓人瞧不起的。
  觀念轉化成一種文化,而文化又最具滲透力的。當國民在一種文化的推動下,其情形便十分有趣。
  歐洲當然也有防曬霜,那是保護皮膚不為烈日灼傷,而決非是防止曬黑。
  故在歐洲大大小小的廣場,到處是露天的咖啡室、酒店。許多人在溫暖的陽光下,啜著咖啡,喝著啤酒,一坐便是幾個小時,即使是街巷的店鋪外面,也有許多這樣露天的座椅,因為能夠享受陽光,故每杯啤酒飲品的價格要高于室內。這一點與我們國內恰恰相反。在路邊或街邊飲酒喝茶,在中國是被視為不雅的行為。歐洲的有錢人才會在室外的陽光下品酒,因為除了飲品之外,陽光是需要付錢的。
  當然,更有錢的歐洲富人,會乘坐飛機,或駕著自己的私人飛機,去到離地中海更遠的地方享受陽光。譬如夏威夷、巴厘島、澳大利亞……
  面對陽光,歐洲的富人們愿意付出昂貴的代價,所以在歐洲是有一種產業(yè):出賣陽光。
  我在歐洲的旅行中,同行者總跟我開玩笑。你一到歐洲,便是有錢的富人嘍。這自然只是阿Q式的自我慰藉。但這種文化現象的不同差異,卻引起我深深的思考。
  無論是崇白崇黑,我以為并不存在誰對誰錯,誰先進誰落后。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土壤。一個民族之先進文化并不可以全盤地移植過去。因為各民族土壤并不一樣,盲目的移植,其結果無外乎是,移植之木無法存活,民族土壤遭受破壞。
  但有一點我以是可以共同遵守的,學會尊重、容忍,存異非本民族的文化,不盲目自傲,也不亡自菲薄,對于落后的文化,在不斷吸收優(yōu)秀文化的同時揚棄它。
  當歐洲在“出賣陽光”的時候,我們則“出買陰涼”,兩種聲音都可以在世界的舞臺上吆喝,這才是文化多元發(fā)展的良好生態(tài)。

張家界旅游網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