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

八旬老翁義務接送留守兒童20載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38:48 來源:www.vvv-eee-multi-tld-no-pending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 公眾微信號 2月26日,廣東茂名信宜市金垌鎮(zhèn)環(huán)球小學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。
  當天清晨4點30分,年近八旬的環(huán)球村石門坑小組村民韋瑤忠(人稱“十九公”)從床上爬了起來。洗米、砍柴、生火……,漆黑中,他在廚房里開始了忙碌的一天。
  5點左右,早餐做好。
  5點30分,吃過早餐的他,把兩個孫子叫醒,“監(jiān)督”他們穿衣、洗漱和吃早餐。
  6點15分,村莊里的學童全部來到他家。十九公習慣性地逐個詢問他們是否吃過早餐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有人沒吃,十九公就會趕緊去給他盛稀飯。
  6點20分,近10個小孩排成一隊,在十九公的護送下,往山下趕去。大概經(jīng)過20多分鐘的行走,“浩浩蕩蕩”的隊伍來到學校,此時的學校還沉睡在美夢當中。
  這樣的一幕,不過是十九公20年來每天辛勞的一個縮影。
凌晨吹哨三次
召集兒童上學
  1990年代初,村民陸續(xù)外出打工,只好把孩子“丟”在家里,由長輩們看管。石門坑村是距離環(huán)球小學最偏遠的一個村莊,由于路途遠、行路難,且長輩們無法接送,留守小孩遲到、曠課等現(xiàn)象經(jīng)常發(fā)生?!敖^對不能讓孩子這樣下去”,十九公主動請纓,挑起了本村兒童上學“隊長”的重任,開始了接送小孩上下學的“征程”。
  2009年以前,十九公的房子“海拔”比大部分村民都要高。每天雞鳴時,他都會聞雞起床,同時吹響哨子,而家長們聽到哨聲也十分配合,迅速起床做早餐。
  十九公吹哨子也有規(guī)律。第一次吹哨子是在凌晨4:30,吹2聲,旨在把沉睡的村民叫醒起來做早餐;第二次吹哨子是在5:30,吹3聲,提醒村民要叫孩子起床了;第三次吹哨子是在6:15,吹2聲,意味著即將出發(fā)上學了。隨后,十九公會逐家逐戶叫齊孩童,排隊上學去。
  2009年,十九公搬進新家后,“海拔”明顯降低,他便跑到自家樓頂上吹哨,時間和次數(shù)跟以往一樣,只是最后一次哨聲的意思,改為讓村民把孩子送到他家集合。
  十九公還主動跟校方提議,讓孩子在學校午休,孩子們的午飯由他來送,校方認同其提議。這樣,十九公每天早上將孩子送到學校后,就馬上趕回村里放牛、干農(nóng)活,10點一過,便逐家收集午飯,用扁擔挑到學校去,并看著孩童把飯菜吃完后,自己才回去?!懊刻靵硗?趟,一天得步行18公里?!币晃淮迕裾f。
  據(jù)村民的不完全統(tǒng)計,20年來,該村先后有50多個孩子享受過十九公保姆式的護送“服務”,三代村民被他的事跡深深感染。
擔任組長40年
行善不求回報
  行路難問題,一直以來都困擾著石門坑村。前兩年,在十九公的發(fā)動下,村民合力捐錢,請來挖掘機,挖了一條4米左右寬的路,雖然還是黃泥路,卻縮短了通往外面的距離。由于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務工,留守兒童成為新路的最大受益者。
  距黃泥路不遠是以前那條崎嶇的小道,如今已長滿雜草。20年來,就是沿著這條小路,50多個留守兒童在十九公的護送下,走出了大山。其中有不少小孩后來考上了大學,并謀得了不錯的職業(yè)。
  在信宜思賀鎮(zhèn)當老師的韋海鳳,對十九公的護送印象非常深刻。“護送過程中,十九公會跑前跑后,給大家壯膽。而且,每逢夏天暴雨導致小溪水面暴漲,他還會一個接一個把孩子背過去?!表f海鳳回憶道。
  遇到有孩子生病,十九公會將其先送到學校,請求老師帶學生到衛(wèi)生站治療。此外,十九公還交代學校,在校期間如遇學生生病,一定要先帶孩子去看病,費用過后他會補上?!霸谖覀冄劾铮殴褪且晃粌?yōu)秀的老師,時刻守護著石門坑孩童的希望?!表f海鳳說。
  接送孩子、修路,只是十九公所做的部分公益事業(yè)。10年前,環(huán)球小學校園里沒有自來水,用水十分不便,十九公便主動幫學校尋找水眼,把水引到學校去。平時,只要自來水管被堵塞或損壞,他都會義務清理或修補。
  逢年過節(jié),村民回來都會請十九公吃飯,答謝其無私的接送,但均被其拒絕;學校也曾想給其清理費,同樣被拒絕。40多年來,他一直在村小組長的位置上服務村莊,幾乎沒有任何工資。
    ?。ㄕ浴赌戏睫r(nóng)村報》)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