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

法律和道德,究竟是誰把誰給撞了?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24:22 來源:vvv-eee-multi-tld-no-pending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最近,這樣的事件發(fā)生多起:老人倒地無人扶,旁邊是一群保持安全距離圍觀的路人,有人想伸手攙扶,又有人出言阻止……
無數人在發(fā)問,我們的社會道德怎么了?
值得分析的是,為什么法律會有“從常理分析”得到“必然”、“定然”的推斷?“常理”不正是社會道德現狀的反映嗎?
法官眼中的“常理”是,如果不是你撞的老人,自然不用扶,更不用送去就醫(yī)??杀氖?,我們在現實中的感受,確乎如此——活雷鋒,畢竟不是社會的常態(tài)。而同樣的事情,倘若發(fā)生在一些文明程度高的國家,路遇病患或需要幫助的人,幾乎總有人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?;蛟S,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承擔法律責任的后顧之憂,不會有“不是你撞的你就不必扶”的“常理”——就像新加坡的懲罰機制規(guī)定,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,則須親自上門向救助者賠禮道歉,并施以其本人醫(yī)藥費1至3倍的處罰。
那么,法律和道德,究竟是誰把誰給撞了?這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難以定奪。事實上,社會秩序本來就遵循著一個從習慣到習俗、從習俗到慣例、從慣例到法律制度的發(fā)展過程。
不過,現行法律雖無法超拔于社會習俗存在,但法律對于引導甚至重塑社會文明、道德規(guī)范,并不一定存在沖突。比如,倘若法官能堅持不受輿論干擾,堅持“誰主張,誰舉證”以及“以事實為依據,以法律為準繩”等司法原則,而不是輕率地推出一個證據模糊、是非含混的判決,那么,恐怕給社會道德走向帶來的負面效應要輕得多。
如果更進一步,在社會道德搖搖欲墜的時候,請法律出手援救呢?曾經從戴安娜車禍糾紛中獲悉,英國設有“見死不救罪”:如果“沒有對涉險人士予以協(xié)助”,就會面臨法律懲罰。為了匡扶社會道德與正義,立法能否助一臂之力?如果見義勇為有獎,而見死不救可能涉嫌犯罪,那么,被摔倒的社會道德或能有被扶起的可能。
依靠法律拯救道德,確實不得已。法律只是扶助道德之一途,在經濟急劇增長、城市不斷擴張中,曾經倚仗熟人社會道德壓力來規(guī)制行為的文化傳統(tǒng),正岌岌可危,在情感約束越來越少的“陌生人”社會里重建道德規(guī)范,我們還任重道遠……
張家界旅游網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