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內(nèi)資訊

難忘更夫的梆聲

更新時間:2017-12-09 12:51:39 來源:www.vvv-eee-multi-tld-no-pending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 公眾微信號 最近,和老城民們談起更夫打更的那個事兒,都有懷念之感,因為它是一道古老文明風(fēng)景。
  更夫,俗稱打更人,即為城鎮(zhèn)夜間巡邏的人。古人把一整晚分為五更,若和現(xiàn)在的時鐘相靠,約兩個半小時為一更。宋代詩人王安石有“金爐香燼漏聲殘”之句。更香和漏壺都是古代計時器具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更,也就是用這種辦法計算出來的。故夜間打梆巡邏,叫做“打更”。常說深夜為半夜三更,就是晚上十一點至轉(zhuǎn)鐘一點,也就是子時。過去,在未使用鬧鐘前,更時則用燃香計量,一至二根香為一更,依次而計。更夫的工具一般是用干槐樹或柳樹做成的木梆,將一個小碗大、一尺長的木棒,腹中掏空,再用堅硬的木棍制作成大拇指粗、8寸長的梆捶,用它擊梆,發(fā)出“梆梆”的響聲,聲音清脆悅耳。
  那時縣城很小,每巡一次,僅需半個小時左右。每更之間,有兩個鐘頭空隙可以打盹。更夫全是晚上工作,白天休息。更間打盹的計時辦法主要是靠燃香(即將香點燃,綁在手指上,當香燼皮肉感疼時,又開始工作)。巡邏沿街道進行,更夫約行走五十步敲擊木梆三下,隨之大聲喊叫:“小心火燭,警防盜賊!”如此一次一次地循環(huán)下去,夜夜照舊而行,風(fēng)雨暑寒無阻,日復(fù)一日,月復(fù)一月,年復(fù)一年,樂此不疲。
  更夫的工資由當?shù)卣l(fā)給,但較低,基本上只能滿足一個人生活費用,其余費用全靠市民施舍。因此,干這項工作的多是沒有家庭負擔(dān)、責(zé)任心極強而又身體素質(zhì)好的人。
  曾在縣城當一輩子更夫的楊老四,自幼聰明機靈,一生光身一人。也許打更讓他鍛煉了一副強健的身體,楊老四活了89歲,壽終正寢。楊老四去世前夕,筆者為搶救文史,特地采訪他。他向筆者講述了打更的苦樂趣事。
  他說,他干的這個活兒,是從一位姓朱的師傅手中接替下來的。朱師傅是個老更夫,從清末光緒年間就干起。木梆及打更的方法和職責(zé)也是師傅傳授給他的。楊老四說,打更最苦是冬雪天,寒風(fēng)刺骨,有時凍得渾身發(fā)抖,連叫喊的聲音也打顫起來。即使再艱苦,也得堅持,他說,也曾有過戀情,那是民國二十四年五月,漲大水過后,一位從河南逃水災(zāi)的劉姓女子,無落腳之地,被他收留。女子見他人品好,想和他成親,一乍她以為這打更活兒很好玩,還與他結(jié)伴打過更,有次兩人熟睡后,燒香傷了手皮,還差點誤事呢。可是日子一久,劉女子見更夫的生活太累太枯燥無味,于是反悔了。楊老四一想,不成親也好,免得誤人家青春。
  說到這里,他將話鋒一轉(zhuǎn),又說,但最多是樂趣,每當他聽到一片無人失事的贊揚聲之時,心中自然升騰一種無形的成就感。有一天中午,他在一家酒店喝酒,與他同桌的兩個人竟是小偷,兩人酒后失言說,那天晚上,準備偷一戶姓張的店鋪布匹,剛要下手時,卻被“那個該死的更夫”梆聲和喊聲提醒了店老板,讓他們撲了空。這個話雖是罵他恨他,但他聽在耳里,甜在心中。
  還有一回,一個姓陳的老人,突然手提一壺米酒和一只大母雞上門,說是向他道謝。楊老四不由一愣,忙說,你我素不相識,何況無功不受祿,何以言謝。那個老人說,是你的梆聲免了我家的一場火災(zāi)。這不是功嗎?原來那天老人在睡覺前忘了處理好灶火,留下隱患,火苗已開始露頭,幸好陳老聽到了他的梆聲和叫聲,趕忙驚起一看,避免了一場悲劇。
  因此,楊老四總是以苦為榮,以苦為樂,他雖讀書不多,但他自學(xué)不少文化知識,特別是清代慈利知縣于大人為更夫作的詩,至今還能背誦:“梆聲陣陣過五更,聲聲提醒夢鄉(xiāng)人。防火防盜作警告,夜夜為人報太平”。他也仿照這首詩編了一首《打更謠》曰:“夜沉沉,梆聲聲,聲聲呼喚夢中人。別要怪我擾寧靜,天災(zāi)人禍不留情。酣睡不要忘火燭,甜眠切記防小人。日子太平思太平,他人安心我安心?!彼€告訴筆者,在抗戰(zhàn)期間,他的梆聲敲得更脆,叫聲更加響亮,意思是告誡人們,除了防火防盜外,還要謹防漢奸和日本鬼子搞破壞。
  筆者問他:“那《地道戰(zhàn)》的影片中,更夫?qū)碜诱f‘平安無事羅’,有這號事嗎?”楊老四笑了笑說:“那畢竟是演戲?!?BR>  打更之俗,歷史悠久。一直延伸到一些人口密集的古老鄉(xiāng)鎮(zhèn),如慈利江埡、溪口、龍?zhí)逗拥慕值郎?,在“文革”前夕還有更夫的叫聲,不過他們敲的不是木梆,而是小銅鑼。
  筆者認為更夫打更,是一件有益無害之舉,對防火防盜有著極好的預(yù)防作用,也是一個良好的民風(fēng),不知為何在城鎮(zhèn)悄然消逝了呢?
  

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

  免責(zé)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(wǎng)編輯或轉(zhuǎn)載稿件,內(nèi)容與相關(guān)報社等媒體無關(guān)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(nèi)容未經(jīng)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(nèi)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。
分享到:

復(fù)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