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

國際學術會議人傻錢多速來

更新時間:2018-03-19 12:27:51 來源:vvv-eee-multi-tld-no-pending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

來自中國科協(xié)及全國學會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我國每年組織的學術交流會議(包括國內會議和國際會議)逐年遞增,由2004年的2962次,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。參加會議人次也逐年攀升,2006年達53.9萬人次。學術會議何以越來越火?記者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發(fā)論文、拉關系、賺會費,部分國際會議的背后,隱藏著豐厚的利益鏈條。(《中國青年報》5月10日)
  時代的前行,至少我們的社會已不會任憑潛心學問人衣食有憂。相反,學術項目化、教授商人化甚至使一些學術圈中人,早已因學術經濟而有變身學術老板之勢了。這算是一種潮流,也算是社會進步帶給學術圈的報償。
  如今,通過組織國際學術會議,交錢即可使學術論文找到躋身國際化的渠道,相應的以撈錢為目的的會議公司應運而生,而一些真假莫辨的“洋專家”更是孜孜不倦于“不在中國開會,就在到中國開會的路上”——免費坐頭等艙,住星級賓館,吃中國美食,順便游山玩水。如此國際學術會議不僅大大地變味了,而且有關方面顯然在大施學術吸金之法,學術項目經手人套國家的錢,會議組織方套學人的錢,“洋專家”盡情揮灑中國的錢,也玩得太邪門了。
  想起一句話:此處人傻錢多,速來。向來寂寞且精明的中國學術圈,何以變成了人傻錢多,讓人大玩吸金大法的名利場呢?我看恐怕還是要厘清幾個老問題。
  一是學術要慕洋更要崇實。武漢大學副教授沈陽介紹,在一些會議網站的留言或高校相關的學術論壇中,關于一項學術會議是否被EI、SCI(科學引文索引)等收錄成為最熱門的問題之一,而多如牛毛的會議,大多在其首頁的顯著位置上打著能被EI、SCI一類檢索的頭銜招徠與會者,就連一些在校研究生都以“跑會”為躋身EI、SCI之捷徑。難道EI、SCI之類真的就是學術研究唯一的價值體現(xiàn)嗎?
  二是學術經費要減少虛置的成分。一些國際學術會議不是因為必要而舉辦,有時簡直就是項目經手人太有錢的緣故。比如眾多課題或項目經費中,就有專門對于舉辦學術會議的列支,圈中人一語道破天機:“這也是一筆不能不花的錢。”
  三是亟待建立獨立的學術評價體系。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國際的學術期刊,也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國際的學術會議,都要有公開透明的評價體系,以便讓人分清良莠,尤其可供相關決策部門參考。
  只有更多的人參與學術打假、揭假,支持真正的學術研究,合力在迷霧重重的學術圈中剪除枝蔓,才有可能改變學術會議變成學術吸金大法的怪現(xiàn)狀。

張家界旅游網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