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內資訊

80后告別“月光”學會儲蓄

更新時間:2017-12-09 12:55:54 來源:vvv-eee-multi-tld-no-pending.com 編輯: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
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
以前有人說80后是“垮掉的一代”,時光飛逝,80后不可否認地慢慢變成社會的中堅力量。在如今這個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被大多數(shù)人以獲取金錢的多少為普遍標準的時代,80后備受壓力,如何理財也成了這一代頭疼的問題。
儲蓄是理財?shù)牡谝徊?BR>理財?shù)牡谝徊骄褪莾π?,儲蓄未必能成富翁,但不儲蓄一定不能成富翁。許多人忽視了合理儲蓄在投資中的重要性,錯誤地認為只要做好投資,儲蓄與否并不重要,其實儲蓄是投資之本,尤其對于30歲之前的人,房租、水電費、置衣費、交際費用都會不知不覺地從手中流走。
此外,還有很多人不愛儲蓄,有的人認為以后會賺很多的錢,現(xiàn)在存不存無所謂;有的人認為應該及時行樂,儲蓄會限制自己的經濟能力;有的人認為儲蓄的利息沒有通貨膨脹的速度快,儲蓄不合算,劃不來。還有的人認為“等以后賺多的錢了,生活條件自然會改善”。
可現(xiàn)實中,我們的生活品質是和收入水平呈正比的,當我們收入提高了,我們需要的也越多,花費的也越多。即使你收入再高,不儲蓄你也不會擁有一筆屬于你自己的財富。比如說,我們每月將收入的10%固定存入銀行賬戶,用剩余的90%去應付生活所需的開支,也許你會認為,收入的10%是筆很小的數(shù)目,但是當你持之以恒堅持一段時間,你也會有一個不小的驚喜。也就是這筆10%的儲蓄,曾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第一筆啟動資金。
拒絕再當“月光族”
小張今年27歲 ,已參加工作6年,月收入3000以上,工資也是一直穩(wěn)中有升,在本市雖說是比上不足,但比下還是有余。隨著年齡的增大,即將步入30歲,小張父母盼著小張早點結婚,于是在本市看準一套房子,并拿出15萬元,叫小張也拿出存款一起付買房首付,早為結婚做打算??墒切垍s有苦說不出,工作這么多年,自己所有銀行賬戶加起來,儲蓄從沒上過5位數(shù)。小張很疑惑,自己的父母收入也不高,早就退休在家,不僅把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條,而且還有不少的積蓄??墒亲约菏杖腚m然不算很低,而且用的不是很多,卻也沒多少積蓄。前幾年,身邊的朋友炒股,買基金賺了不少,小張表面上不以為然,可是心里卻也羨慕不已,自己不是不想去炒,只是囊中羞澀,拿什么去投資呢?
小張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缺乏合理的儲蓄計劃。雖說儲蓄是個老話題,然而在年輕人中間這卻始終是個普遍的問題。小張雖然看起來收入不少,足夠應付生活中的開支,但是卻很難完成自己財富的積累。小張在平時生活中沒有合理的儲蓄規(guī)劃,花錢也是東一筆,西一筆的亂花,雖然每一筆開銷看起來不多,但是1個月下來把零零碎碎加下來,自己每個月的收入也是花了個精光。對于事業(yè)剛起步的年輕人,出現(xiàn)零儲蓄這種情況還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當你的收入已經穩(wěn)定下來,而你仍然過著零儲蓄的生活,那么你就應該反省下自己啦。年輕人應該慢慢學會自己打理自己的財富,根據(jù)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儲蓄計劃,以便為以后的投資計劃做打算。
制定合理的儲蓄計劃
對于普通年輕人來說,該如何制定合理的儲蓄計劃呢?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儲蓄習慣,一般理想式儲蓄的公式為收入-支出=儲蓄 ,可是到了現(xiàn)實中由于支出的隨意性,往往會導致儲蓄結果與預期背道而馳。對于這些人而言,必須要強制自己去儲蓄,將公式換為支出=收入-儲蓄。強制自己先儲蓄一部分錢,再計劃生活所需要的花費。
花錢痛快,存錢有時卻是痛苦的。下面說幾個強制自己儲蓄的小建議。
1、把自己的夢想,例如把買車、買房等列入自己的人生計劃,寫在小紙條上,然后貼在自己每天能看得見的地方,無時無刻地勉勵督促自己。
2、強制自己存儲定期儲蓄。存入活期的話,有時會忍不住取出來花掉,每個月拿出一部分錢存定期,剩下的錢用于生活所需的開支。
3、定期從工資本上或者錢包里拿出100、200元存入新開立的戶頭上。
除了改變自己的儲蓄習慣,選擇合理的儲蓄方式也很重要,相對于活期存款隨意支取性來說,開放式基金等定期定投式儲蓄方式更適合儲蓄積累財富。因為定期的儲蓄方式,取款時相對麻煩,可以阻礙我們有時消費的沖動。
當然如果你有合適的投資項目,可以選擇去投資,去更快地積累自己的財富。假如你現(xiàn)在還沒有合適自己的投資項目,就開始儲蓄吧,為以后的投資積累更多的原始資金。 張家界旅游網

  免責聲明: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,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,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分享到:

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
分享到: